2016年6月12日 星期日

保護頭腦,避免失智:不會失智的生活習慣

下列文章,取自:不會失智的生活習慣 @比佛利莊園 :: nidBox親子盒子

不會失智的生活習慣

有人問知名的神經學家斯默爾(Gary Small)醫師:「年齡多大就太遲了?就算改變壞習慣,
也不能保護自己的腦子了?」

斯默爾醫師回答:「請聽我大聲說明白:永遠不嫌晚,只要今天開始改善生活型態,就可以開始修復昨天的損傷。」

預防失智是現在不做,將來會後悔的事。

研究指出,只要能把失智延後五年發病,2020年就可以減少一半的新增個案。

為了保持大腦的青春,必須改變生活型態,這些生活型態不僅可以照顧大腦,多數也能維持體能強健,不僅身體,連大腦也會變年輕。

1)讓大腦接受新的刺激─打破舊習、嘗試不熟悉的事可以激發短期記憶,建立大腦解讀訊息的能力。

例如改變每天從家裡走到車站的路線或是改變每天下車的車站,嘗試早一站或晚一站下車,
或改變每天坐車的時間,單是做這項,就能對前額葉產生刺激。

研究也顯示,多做刺激大腦功能的心智活動或創造性活動,都可降低得失智症的風險。

所以,真的要「活到老,學到老」,學習新技藝、新語言、規劃旅行、參觀博物館、閱讀、寫作、猜謎、打麻將、繪畫、花養草、煮幾道以前沒做過的菜,都能刺激大腦。

但是要戒掉在電視機前當「沙發馬鈴薯」的習慣。看電視通常不需用到腦,所以愈少這麼做愈好。

澳洲的研究人員在網路上測試29.500人的長期記憶與短期記憶,發現記憶力較好的人每天看電視的時間少於一小時。


2)一定要運動─過去,運動可以降低失智風險多是臨床觀察的結果,證據力較薄弱:2011年澳洲墨爾本大學首度用嚴謹的研究證實運動可以降低失智風險。

研究人員找來自覺記憶力不佳的人(但未達失智症標準),讓他們每週至少運動2.5小時(以走路為主),維持24週,18個月後他們得到失智症的比率明顯降低,其他心智功能如短期記憶、語言也都進步了,
同時,患者、家屬及研究人員也都明顯感受到這些進步。

運動,尤其是有氧運動,對大腦好處多多。它可以使心跳加速,而且有些動作需要協調四肢,可以活化小腦,促進思考,提高認知和資訊處理的速度。

同時,運動時腦部血流量增加,時間久了會刺激腦內血管增加,降低腦部缺血的風險;動物實驗也發現運動可以加強神經再生,包括影響記憶力的海馬迴神經元。

有氧運動很簡單,穿起球鞋出門健走即可。

美國伊利諾大學研究發現,只要每週健走三次、每次50分鐘就能使思考敏捷。

台大醫學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邱銘章建議,中年以後就要開始維持每週2~3次的運動習慣,走路、爬山、游泳、瑜伽、太極拳,什麼運動都好。


3)走入人群─研究顯示,孤單的人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比較高,而多參與社交活動則可以降低失智風險。
多鼓勵父母走出家門,幫他報名活動或陪他一起去,不論是同學會、社區活動、當志工、宗教集會、旅遊、松年大學或長青學苑課程,都能增加與人互動的機會,身體和大腦不致退化太快。


4)管好「三高」戒肥胖─控制血壓是預防失智症最重要的方法。

曾應台灣失智症協會之邀來台演講的澳洲失智症協會理事長楊羅伯(Robert Yeoh)指出,雖然在失智症中阿茲海默症約佔60%、血管性失智症佔20%,但高血壓是這兩者共同的危險因子。研究顯示,控制高血壓可以降低得到失智症的風險。此外,糖尿病、心血管疾病、中風、肥胖(BMI大於30)也都是失智的危險因子。

5)戒菸─癮君子又多了一個戒菸的理由。持續抽菸會害認知功能退化得比較快,離失智又進了一步,而戒菸有助降低失智風險。

6)保護頭部─頭骨雖然很硬,腦卻很軟。無論年紀老少,腦傷對一生影響極大,嚴重頭部外傷更是失智症的危險因子之一。
你開車時不繫安全帶或邊講手機嗎?請戒掉這些腦傷風險的行為,也避免可能重創腦部的運動。


7)曬太陽─台中榮總特約醫師卓良珍建議,預防失智要多外出走走曬太陽。
因為陽光能促進神經生長因子,像「長頭髮」一樣,使神經纖維增長。
現在已經有專家研究曬太陽的量是否與失智症的發展有關,雖暫無定論,但每天接受陽光照射,至少能形成較好的睡眠模式,比較不容易憂鬱。


8)列每日工作清單─「無論任何年紀,健全記憶運作關鍵都在於注意力。」
美國紐約西奈山醫學院記憶增強計劃執行主任史威爾醫師說。他建議,藉由列下工作清單,將每日工作設立嚴格的程序,無論工作困難與否,都能幫助有效完成工作。

所以可以試試規定自己上午11點30分才讀電子郵件,或是直到工作完成到某一個程度才回覆一些較不緊急的電話,或是付完帳單才做別的事。


9)做家事─別小看做家事,做家事不僅要用腦規劃工作次序,也要安排居家空間。
曬棉被、衣服需要伸展身體,使用吸塵器也會使用到下半身肌肉。只要運用肌肉,便會使用到大腦額葉的運動區。況且,將骯髒油膩的碗盤洗乾淨、將髒亂房間整理清潔,成就感的刺激,也能為大腦帶來快感。



10)跟人笑笑打招呼─主動和別人打招呼吧。卓良珍認為,打招呼不但有人際互動,降低憂鬱症的風險,而且為了主動打招呼,要記住對方的人名與外型特徵,也能提高腦力。


11)矯正視力─看不清楚不只是視力的問題,也可能連帶影響腦力。美國密西根大學分析625位年長者的就醫紀錄,並進一步調查,發現視力好的年長者(包括戴隱形眼鏡或普通眼鏡矯正者),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比率,比視力差、未接受矯正的人減少了63%;有青光眼與白內障並接受治療的年長者也比較不容易失智。研究人員推測,視力問題與失智症可能有相同的原因。而且,一旦看不清楚,就變得不想去做各種有益大腦的活動,包括運動、閱讀及各種社交活動,大腦受的刺激變少,可能會愈來愈不靈光。


12)每天都要用牙線─美國20~59歲上千個個案的研究發現,牙齦炎、牙周病和晚年認知功能障礙有關。
所以,聽從牙醫的建議,每天都要用牙線,每次刷牙的時間至少超過兩分鐘。


作者:張靜慧、黃惠如    摘自:當爸媽變成小孩:全方位照顧失智長輩   天下雜誌出版

2016年6月5日 星期日

環保:節水作法

收集洗衣後的水,沖洗馬桶。洗清階段的水,可用來拖地、洗車。

換季要洗被套床單時:用洗衣時洗清後的水,作第一次用水。因此,也不宜一次洗太多份量,一則沒有地方晾曬,再者製造太多廢水,超出沖馬桶的用水需求。


湯匙宜舔乾淨,再放入洗滌槽,特別是沾了油膩或黏性的東西。避免菜瓜布沾黏到這黏膩的東西,好清洗,減少污染河川。

泡了飲品的杯子,先用開水攪拌,使杯子大致乾淨了,再清洗。減少污染河川。

作土司夾蛋時,直接把煎好的蛋放在土司上,不要先放在盤子上。若已放在盤子上了,記得用土司將盤子上的油漬清除乾淨。不過,吃蛋,還是水煮比較有益健康。


學習方法的筆記



睡眠一定要充足。睡眠充足的人,頭腦的效率會比較好,才能事半功倍。睡前喝杯溫牛奶、作一點伸展操。

營養充足,蛋白質一定每餐都有足夠的份量,補充維生素B群,避免吃甜食(飲料),盡量選低GI食物,以避免血糖變化太大。水一定要喝足,最好多次少量的飲用。

規律的運動,每天都運動一次,時間以不超過30分鐘為宜((1)避免太累以致於影響學習計劃,(2)把時間省下來用功讀書)。可以快走、輕鬆慢跑。


注意「小休息」。可以起身動一動,伸展操,深呼吸。去飲水機倒一杯水來喝。

休息時間,用來玩手機遊戲,可能不是很聰明的作法。因為,讀書已耗費不少眼力,再玩手機遊戲,徒增疲勞感,也就會減損學習效率。



平日休閒活動,最好避免只有電玩或上網,因為容易上癮,上癮後就容易耗費太多時間在其中,減少了學習的時間份量。

當你想要電玩或上網時,可以試試下列轉移注意力的方法:離開電腦與手機,外出走一走。馬上作10分鐘的深長呼吸。馬上做一些肌力訓練。拖延戰術(騙大腦:等一下讓它好好玩,現在先專心看幾頁就好。)

每讀到一個段落,要閉目回想讀過的內容。例如:讀45分鐘,回想5分鐘,休息10分鐘。

設定每段工作時間,利用鬧鐘、倒數計時器(手機App)等設定預定工作完成的時間,以提高效率,把時間作最大利用。

不是做很多考題就好,而是對學習的內容有足夠的了解及熟悉度。譬如,自我整理並說出學習的重點內容:綱要、關鍵字詞,以獲得統整的知識。


常常自我鼓勵:口頭鼓勵(說出口或心中講)。在紙上寫下自己表現不錯或進步的地方。每隔一段時間,給自己一點獎勵的行動。

關節卡卡或彈響

關節間產生的潤滑液少,關節摩擦的損耗 髖關節彈響。 一般有兩種情況,第一種是關節外彈響較常見。 發生的主要原因是髂脛束的後緣或臀大肌肌腱部的前緣增厚, 在髖關節作屈曲、內收、內旋活動時,增厚的組織在大粗隆部前後滑動而發出彈響, 同時可見到和摸到一條粗而緊的縴維帶在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