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4月24日 星期一

關節卡卡或彈響



關節間產生的潤滑液少,關節摩擦的損耗

髖關節彈響。
一般有兩種情況,第一種是關節外彈響較常見。
發生的主要原因是髂脛束的後緣或臀大肌肌腱部的前緣增厚,
在髖關節作屈曲、內收、內旋活動時,增厚的組織在大粗隆部前後滑動而發出彈響,
同時可見到和摸到一條粗而緊的縴維帶在大粗隆上滑過。
被動運動時無此現象,多見於青壯年,常為雙側性。
這種彈響往往是自發的出現,可以發展到走一步響一聲的嚴重程度。
但一般無疼痛,如出現疼痛,則常是並發大粗隆部滑囊炎的結果。

還有一種彈響是因為髖關節先天性脫位或關節囊鬆弛,造成髖關節過伸外旋時出現彈響。

日常生活中要多關注自己的關節,比如隔一兩個小時就活動一下腰、肩、頸、肘、腕等
對於久坐的人們來說,經常變換坐姿很必要。

你的關節常會發出 卡卡的聲音嗎...? 那麼你一定要看!!


關節喀啦作響有兩個原因。一個是發生在骨頭與骨頭之間的摩擦,另一個則是關節中的骨頭被真空吸附住了。



關節喀喀聲的真相Part 1 | YOGA PIECE

關節的聲響也可能是肌腱或韌帶脫離並彈回原位時所發出的,這通常是因為關節緊繃的緣故。同樣的,遇到這種情形最好暫停會發出這些聲響的活動,並作適當的檢查。

關節喀喀聲的真相Part 2──新發現! | YOGA PIECE


如何在盤腿時保護膝蓋? | YOGA PIECE

2017年4月23日 星期日

專題研究:時間管理、工作效率


博客來-每天最重要的2小時:神經科學家教你5種有效策略,使心智有高效率表現,聰明完成當日關鍵工作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人體不是電腦,我們的生理狀態對思考方式具有影響;想要真正擁有高生產力和創造力,最好拋開常見的效率迷思與工作模式,每天創造適當的狀態與條件,使心智有高效能表現,優先完成當日關鍵工作。

本書結合神經科學和心理學的研究,引據十數項研究成果與大量文獻結論,提出5種有效策略,配合人體生理系統的最適運作狀態,我們每天至少都能創造出2小時的高效率心智狀態:

  •    辨識每個決定點:妥善利用做完一件事或被打斷後的5分鐘,想一下後續該處理哪件事;別擔心「浪費時間」的問題,想趕快做事的急迫感,有時會讓我們先把時間誤用在不重要的事上,消耗我們的心力。

  •    管理心智能量,善用好情緒與壞情緒:所有事都會消耗心智能量、引發情緒,學會在心智疲勞之前,先集中精神做最重要的事。全球流行天后碧昂絲(Beyoncé)說:「緊張,讓我表現得更好」;正面情緒是養分,但負面情緒不必然是毒素,正、負面情緒都可以用來提升工作表現與成果。

  •    停止對抗分心,學會放自己一馬:專注是成功的要素,但人類的注意力系統天生善於留意分心事物,這是演化的生存必要策略之一。學會讓心思漫遊,東想西想、作作白日夢,對提升創意和思考未來都有幫助。

  •    妥善利用身心關連性:掌握運動和飲食的訣竅,能讓你表現得更出色。適量、溫和的運動可以提升專注力和心智能量,吃什麼、怎麼吃、一次吃多少,也會影響你的表現。咖啡因有助於提升效率,但不是喝多就有用,少即是多,無效時小睡10分鐘更好。

  •    打造對自己有益的工作環境:辦公環境中的噪音、光線和桌邊雜物,都會影響你的工作效能。斷斷續續的談話聲,是專心工作的頭號勁敵,但戴耳機聽音樂並非最佳解方。較昏暗的光線可催生創意,辦公空間大一點,則有助於多冒點險、展現領導自信。

戴維斯(作者 )為困擾我們所有人的一個問題,提供了一個反直覺的解方:我們不可能完成『每一件事』,無論再怎麼賣力,都還差得遠呢!所以,我們或許不該試圖追求完成所有事,應該改而根據研究發現,設法每天創造高效率的幾個小時,做好真正重要的事

FROM:博客來-每天最重要的2小時:神經科學家教你5種有效策略,使心智有高效率表現,聰明完成當日關鍵工作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管理自己的心智能量
每天一早先做你當天最重要的事情。
每天一早列出當天待辦事項清單。把最重要的事排在最前面。

FROM:[有聲書評]《每天最重要的2小時》凱宇和嘉玲的對談 - YouTube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
專題研究:意志力

博客來-增強你的意志力:教你實現目標、抗拒誘惑的成功心理學
博客來-輕鬆駕馭意志力:史丹佛大學最受歡迎的心理素質課
博客來-輕鬆駕馭壓力:史丹佛大學最受歡迎的心理成長課
博客來-聚焦第一張骨牌:卓越背後的超簡單原則
牢記三件事,就能輕鬆駕馭意志力 - 我讀 WEDO - 天下雜誌
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思想糧食
《人格與社會心理學期刊》(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)2007年的一篇文章,詳細提到以營養和意志力產生的衝擊為主題的幾篇研究。一組研究中,研究人員指派的任務涉及或者不涉及意志力,然後衡量每次任務之前和之後的血糖水準。運用意志力的參與者,血液中的葡萄糖水準顯著下降。後來的研究顯示,兩組人完成一項和意志力有關的任務,然後再做另一項任務,績效會受到什麼樣的衝擊。兩次任務之間,一組受測者喝一杯 用Kool-Aid加真正的糖沖泡成的檸檬水,另一組則用Splenda蔗糖素泡成有如安慰劑的檸檬水。在後續的測試中,安慰劑組犯下的錯誤,約為糖組的兩倍。

這些研究的結論說明,意志力是一種心靈肌肉,不會迅速反彈。如果你將它用在某項任務,接下來的任務能用的力量就會減少,除非你補充燃料。為了發揮最好的表現,我們真的必須餵食心靈,由此可見「思想糧食」這句老話不是隨便說說的。
能夠提升血糖水準長時間處於均勻狀態的食物,例如複合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,成了高成就者的首選燃料──這證明了「你吃什麼,就成為什麼樣的人」這句話所言不虛。

本文摘自 《聚焦第一張骨牌:卓越背後的超簡單原則》 第七章

FROM:牢記三件事,就能輕鬆駕馭意志力 - 我讀 WEDO - 天下雜誌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增強你的意志力:教你實現目標、抗拒誘惑的成功心理學

增強你的意志力:教你實現目標、抗拒誘惑的成功心理學

博客來-增強你的意志力:教你實現目標、抗拒誘惑的成功心理學

[有聲書評]《增強你的意志力》凱宇和嘉玲的對談 - YouTube

追求目標,不要貪心地想要一步到位。

意志力像肌肉力量是可以鍛鍊的。

專注的力量:不再分心的自我鍛鍊,讓你掌握APP世代的卓越關鍵

專注的力量:不再分心的自我鍛鍊,讓你掌握APP世代的卓越關鍵





樂活心理學: 專注的力量:不再分心的自我鍛鍊 (Focus)

專注力佳的人,也較少情緒上的困擾。心理學研究顯示,愈散亂、胡思亂想的心,是愈不快樂的。能夠專注在當下,不僅是和成功有約,也能夠較快樂。高曼也表示,高EQ才會有高專注力,因為高EQ代表了高同理心和自我覺察力。
【Gene思書齋】專注的超凡力量 - PanSci 泛科學

驚人習慣力:做一下就好!微不足道的小習慣創造大奇蹟

驚人習慣力:做一下就好!微不足道的小習慣創造大奇蹟

網路文章剪貼來:
博客來-驚人習慣力:做一下就好!微不足道的小習慣創造大奇蹟


這本書之所以存在,是因為我在二○一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做了伏地挺身一下。從那次的伏地挺身到現在,我可以連續做到伏地挺身十六下,我的身材也因此變好了。我可以每天看書、寫稿就因為那次的伏地挺身。那個伏地挺身是我人生之中所有的大變化的第一小步。

你總是訂下偉大的計劃:一個月減肥十公斤、看十本書、賺十萬元嗎?然後,一次又一次被自己打敗,
遲遲無法完成目標嗎?其實失敗的原因,正是出在於你對目標的迷思,當你越想要一步到位,就容易讓自己陷入自我挫折的輪迴中。


養成好習慣的最好方法,是「做一下就好!」。只要做一下就好,小到不會失敗。

美國自我成長暢銷書作家史蒂芬.蓋斯(Stephen Guise)指出,
許多人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,企圖完成大改變,這樣不僅浪費時間、達不到成果,反而有損自信心。

他認為,培養好習慣的最好方法,不是靠意志力和動機,而是從「微不足道」的地方開始,設定非常簡單的目標,才能持續培養好習慣。

之前蓋斯很難維持健身習慣,總是提不起勁,某天,他把目標訂為「伏地挺身一下挑戰」,一天只要做一下,最後養成每天健身的習慣。

蓋斯靠「做一下就好」的概念,設計出「簡單到爆」的八步驟,讓你不再半途而廢──
  1. 寫下你的好習慣清單,再把這些習慣「迷你化」
  2. 每個小習慣都問「為什麼」,找出核心價值
  3. 設定習慣暗示,用時間或活動提醒自己
  4. 建立獎勵計畫,讓自己更有成就感
  5. 運用APP記錄你的執行力
  6. 從小處著手,才不會讓自己有阻力
  7. 把小習慣排進你的行事曆,按表操課沒壓力
  8. 保持耐心,小心操之過急,在習慣內化前別鬆懈

迷你習慣,就是你每天會強迫自己去做的正面小動作,因為小動作「小到不會失敗」,所以輕而易舉、有以小搏大的超強作用,這種習慣養成的策略更技高一籌。

1.從數學統計和實際的角度而言,就算是做一點點小事,也比什麼都多沒做來的強太多了

2.每天做一點點的效果,比一天之內做很多來的大大多少?非常之大,因為每天一點點就足以養成可以持續一生的基本習慣,而且之後你就會知道,這可是很了不起的事。


有沒有可能,你無法採取行動、堅持計畫,問題是不出在你身上,而是你的策略出了問題,而這種策略卻又是大部分世人所使用和背書的呢?如果有關人類行為、意志力和大腦的科學研究指出,計畫要能堅持下去,其實有其他更好的方法,而這個方法卻很少有人去實行或推廣?如果你改換成這種新的策略,就會完全改觀,不管你的心情怎樣、你都知道自己可以採取行動、達到目標、養成好習慣,並且改變你的人生,那麼會怎樣?

建立習慣要二十一天,這個迷思大概是美國整形醫師麥斯威爾.瑪爾茲(Dr. Maxwell Maltz)所起的頭,據說馬爾茲醫生發現截肢的人要花二十一天來習慣殘廢的身體,所以他主張,適應任何的生活變化要花二十一天。醫生,真的是這樣嗎?我認為,克服截肢的事實和試著多喝水,這兩種經驗是不一樣的。我還認為,這兩種經驗和每天要做一百五十下伏地挺身是全全截然不同。

關於習慣養成所需時間的研究,最常被引用的資料是二○○九年出版的《歐洲社會心理學期刊》(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)。每位受試者選擇「在相同的情景下,像是吃完早餐後,在為期十二週的時間,選擇一項每天要做的吃、喝或行為活動。」研究發現什麼結果?

從行為變成習慣平均要六十六天。

不過,歷時的範圍很廣,從十八天到二百五十四天都有,表示每個人養成自動自發的習慣所需的時間差別很大,所以有些情形是要花很長的時間才能建立習慣。


人們想改變時,常常就是一股腦的跳出去,試著用「不擇手段,只求成功」的策略。這就好像是順利衝出你的舒適圈,奮力地讓自己待在圓圈外面。但當你潛意識的大腦說,這是好玩啦,但變化這麼大,讓我真得很不自在,當你的動機和意志力無法支援你待在舒適圈外時,你會被拉回到原來的圈圈內。

相反地,迷你習慣就像是走到你圈圈的外側邊緣,一次跨出界限一步,你會處於比較不那麼舒適的地方,但是不至於讓你太難過,因為你知道退後一步會讓你重返舒適圈。也許頭幾次,你會自己退回舒適圈(因為只有達到你的最低要求)。但當你繼續跨出圓圈外,你的前意識會慢慢習慣,你的圓圈就會擴大(我們在講的是用這種方式養成習慣)。和先前衝出舒適圈的方法不同,這種擴張方法是真的可以永久地改變你的界線,是迷你習慣的仙丹。因為在你跨出第一步之後,我希望你有探索圓圈外世界的衝動,就算你沒有那股衝動,最後你也會變得自然而然,去踏出第一步,建立起的新行為。


其它網文資料:
The fastest pace not cross over, but continued; the slow pace is not small, but wander.
最快的腳步不是跨越,而是繼續;最慢的步伐不是小步,而是徘徊。


「逐步的改變好過雄心勃勃的失敗」

2017年4月9日 星期日

桌球:挑打

桌球:挑打

《徐旋教球》 正手挑打(带字幕) - YouTube
根據個人身材而有不同的動作重點。
橫拍者,除手腕外,要前臂的轉動配合。
手不要伸太直,使用前臂有運作的空間。


前國家省隊 楊光教練 正手挑下旋球教學 Coach Yang Guang Flick against backspin tutorial - YouTube
前臂和手腕稍向右向外展開。
拍面後仰,在來球高點,手腕發力,球拍連翻帶轉

桌球:搓球

桌球:搓球

《徐旋教球》搓球技术分析 乒乓球教学视频超清字幕版 - YouTube
大臂往前推,增加拍面移運軌跡有較多與球的飛行路線的接觸機會。


關節卡卡或彈響

關節間產生的潤滑液少,關節摩擦的損耗 髖關節彈響。 一般有兩種情況,第一種是關節外彈響較常見。 發生的主要原因是髂脛束的後緣或臀大肌肌腱部的前緣增厚, 在髖關節作屈曲、內收、內旋活動時,增厚的組織在大粗隆部前後滑動而發出彈響, 同時可見到和摸到一條粗而緊的縴維帶在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