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11月2日 星期日

陰虛

「陰虛」。
在中醫學說上陰陽平衡是-個人體健康的大框架,然後是五行 (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,分別指肝、心、脾、肺、腎) 的平衡等。宏觀來說,人體在陰陽五行平衡的狀況下,可說是完全健康狀態;相反在不平衡狀況下,就產生「症狀」或「外在表現」。
簡單來說,陰屬水,陽屬火,而虛就是弱或不足的意思;所以陰虛就是水不足,火相對太盛; 而陽虛的就是火不足,而水相對太多。人體之火怎樣形成? 除了是先天遺傳之外,就是靠人們吃進東西,吸進氧氣,通過腸胃的生物轉換,就會產生能量,這種能量,就是人體之火,生命之火,這就是人體的陽氣。
那什麼是人體的陰 / 人體的水呢? 這個水就是血液、體液。
陰虛的外在表現:
既然陰虛就是水不足,相反來說就是火太旺 (一般有說陰虛火旺), 即是體內液體 (包括血液,唾液,淋巴液等等) 都偏少。所以陰虛的人的表現就主要歸納為「火」、「乾」及「燥」三大類。
(a) 皮膚、髮質、關節都較乾燥;
(b) 眼睛容易出現乾澀、視物模糊等症狀
(c) 口唇偏紅及乾;
(d) 大量飲水卻經常口乾;小便少而黃(與飲水量不成比例)
(e) 大便乾硬,呈小顆粒狀,容易便秘。
(f) 陽火相對太旺以致易怒、心煩、失眠;手心腳心發熱、總是坐不定,因為身體內熱顯得較活躍,但活躍過後卻容易煩躁不安。
(g) 肝陰虛的人情緒會容易大波動,所以易怒,亦容易心情抑鬱。
(h) 腎陰虛的人容易出現腰膝酸軟、頭暈、耳鳴或耳聾,遺精,五心煩熱、潮熱或低熱,盜汗、面紅耳赤等反應。
(i) 胃陰虛的人表現為腹中饑餓但沒有食欲,形體容易較消瘦
(j) 較容易出現上火的表現,如咽乾、喉痛、低燒 (量體溫時卻溫度正常) 、皮膚容易長瘡毒等…
中醫調理 /治療方向:
中醫對於陰虛人的調理方向,都是以滋陰降虛火、調補肝腎、鎮靜安神為主;另外陰虛人應避免大補,要補也只可以溫補。在飲食方面要少吃辛辣,適量吃水果等。運動方面適合做些較靜態運動,因為有說「靜能生水」, 達到「以陰制火」的效果。
資料來源:https://zh-tw.facebook.com/qualitytcm/posts/483387091746883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關節卡卡或彈響

關節間產生的潤滑液少,關節摩擦的損耗 髖關節彈響。 一般有兩種情況,第一種是關節外彈響較常見。 發生的主要原因是髂脛束的後緣或臀大肌肌腱部的前緣增厚, 在髖關節作屈曲、內收、內旋活動時,增厚的組織在大粗隆部前後滑動而發出彈響, 同時可見到和摸到一條粗而緊的縴維帶在...